鄧小平為經濟參考報題詞。 1981年7月1日,正值中國共產黨60周年華誕。在新華社印刷廠裡,散發著油墨氣息的我國第一份綜合經濟報紙,像一個呱呱落地的新生嬰兒,在人們熱切目光的注視下誕生。而這中間,有一位老人的目光,分外關切——他親自簽發了這個“孩子”的准生証,他為這個“孩子”題詞,他和這個“孩子”合影。“孩子”長大了,他還親自為“孩子”題寫了新的名字……他,就是世紀偉人鄧小平,這個“孩子”,就是當初的經濟參考,如今的經濟參考報。 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象,一份普通經濟報紙的創辦,能夠引起以鄧小平同志為首的眾多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而且這種關注始終如一,竟然長達十數年。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領路人,鄧小平同志在日理萬機之余,深切關懷並且始終關注經濟參考報的成長,先后四次與經濟參考報進行意義非凡的“編讀往來”,最后一次,他已是86歲高齡。 經濟參考創刊,鄧小平大筆一揮“贊成”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至關重要的會議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壯闊篇章的扉頁,黨的工作重點自此轉移到了經濟工作上。“經濟”兩字,以越來越高的頻率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經濟建設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社會對經濟信息的渴求,從來沒有這樣旺盛過。 新聞工作者的敏感使得新華人坐不住了——如何利用新華社的優勢,為社會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經濟信息,以滿足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新形勢對媒體的全新要求?他們思考著。 這時,恰巧外貿部一位同志向新華社提出,外貿部有許多商業信息,可否與新華社合辦一份信息刊物?當時的新華社副社長穆青同志指示副總編輯李琴牽頭進行相關研究,雖然此事最后未能辦成,但受此啟發,新華社“辦一份綜合性經濟報紙”的設想卻由此成型。時任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的李峰同志建議,報紙採用“經濟參考”作為報名,第一可以有些“神秘”色彩,第二說話可以放開一些,新華社黨組採納了他的意見。 1981年3月14日,新華社社長曾濤、副社長穆青同志把新華社關於創辦經濟參考報的報告和試刊第一期呈送鄧小平同志,並將試刊送有關方面征求意見。3月21日,小平同志批回了遒勁的兩個大字——“贊成”。陳雲同志於次日親筆致函曾濤、穆青同志說:“我認為這種刊物對經濟工作的干部很有用處。” 在眾多中央領導的支持下,新生的經濟參考,既沒有做廣告,也沒有搞促銷,郵局報來的發行數量竟然達到了13萬余份!報社的同志奔走相告:“這下可以不賠本了!”沙發推薦 小平同志親筆為經參題詞: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回想上世紀80年代初的信息匱乏,令人恍若隔世。當時,主流媒體更多地著眼於宣傳、教育,遠未進入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一方面,中央眾多部委的幾十家情報所,每年收集的各類國內外信息數以萬計,絕大部分塵封庫中,隨時光流逝而貶值,另一方面,許多經濟工作者卻為信息難求而苦惱。沙發訂作 誕生於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的經濟參考報,甫一問世便以傳遞信息、服務經濟建設為己任。盡管沒有華麗的包裝,更沒有嘩眾取寵的內容,但她所承載的豐富信息,滿足了無數人的渴求,也為她贏得了眾多讀者的青睞。短短三年間,新生的經濟參考報迅速打開了局面,開始在報界嶄露頭角,成為一張引人注目的綜合性經濟報紙,並在全國性新聞獎的評選中屢獲殊榮。 1984年,鑒於讀者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報社開始醞釀將報紙由四開四版擴至四開八版,編委會提出了想請小平同志為報紙題詞的設想。當年6月25日,時任經濟參考報總編輯的李琴同志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信中匯報了經濟參考的工作情況和開辦經濟信息專線的構想,懇請他題詞給予指導和鼓勵。沒想到,小平同志欣然應允,為報紙書寫了“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題詞。 很快,《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這一題詞,此后全國許多報刊都相繼刊登了這一題詞。這一題詞不僅成為經濟參考報所遵循的辦報宗旨,也成為全國信息業的指導方針。 今天,“信息”這個詞匯早已走進千家萬戶,連信息是生產力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可誰知道,當年它還有點舶來品的味道呢。就在小平同志為報社題詞的一個月后,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並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決議要求“相應改革計劃方法,充分重視經濟信息和預測,提高計劃的科學性。”經濟信息由此提升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戰略高度,經濟參考也憑借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參考”,同時引領傳媒掀起了一場信息傳播的革命。 小平同志主動惠贈照片,他專注地閱讀經濟參考報 在小平題詞的指導和推動下,經濟參考報的擴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發行量也一再突破。擴版當年的1985年,盡管價格上漲,報紙發行數量仍增勢迅猛,由上年的57萬份猛增到78萬份,漲幅居全國報紙第一位。加上經濟信息專線,這一年經濟參考報盈利1000多萬元,人均創利11萬余元,為上年的12倍。 正在經參人全力苦干的時候,1986年6月的一天,報社突然接到有關領導機關的電話說,小平同志拍了一張閱讀經濟參考報的照片,囑咐送給你們。獲此珍貴照片,編輯部的同志紛紛圍攏上來,目不轉睛地端詳這張彩色照片,大家都激動得一時說不出話來——照片上,小平同志靠在沙發上,戴著老花鏡,神情專注地閱讀經濟參考報,套紅的報頭和頭版頭條都清晰可見。 小平同志如此關注這份報紙,其實是關注我國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新形勢,也是對報社為改革開放“鼓”與“呼”的一份無言的肯定,更是對經濟參考報未來的發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激勵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時,距小平同志為經濟參考報題詞僅僅一年半。 經濟參考報現用刊頭是小平同志在86歲那年親筆題寫的 1990年,經濟參考報進入事業蓬勃發展的第九個年頭,報社決定在1991年更新報頭,調整版面,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創刊10周年。 經濟參考報自創辦以來,一直受到小平同志的深切關懷,此次更換報頭,報社同志熱切期盼能得到小平同志的親筆題名。但是,這年小平同志已經86歲高齡,雖說已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仍然關注著國內外的大事,關心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事業,在這個時候為題寫報名這樣的“小事”麻煩他老人家,合適嗎?幾經斟酌,報社總編輯李琴還是鼓足勇氣,再次提筆給小平同志寫了封信。信中,李琴忐忑不安地請求:“現在又有一件事麻煩您,為了進一步貫徹您的指示,經濟參考報將於今年10月革新印刷工藝,調整版面內容,擴大信息量,以新的面貌迎接明年創刊10周年。為此,懇請您百忙之中為報紙題寫報名:經濟參考報。如蒙應允,對報社和新華社全體同志將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出乎意料,小平同志又一次給了大家一個驚喜,他揮毫題寫了“經濟參考報”報頭,五個大字筆力遒勁、飽含情感。新華社刊發通稿予以報道,《人民日報》等眾多報紙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這條消息。 1991年1月1日,經濟參考報改用電子排版、膠版印刷,同時啟用了鄧小平同志題寫的新報頭。 (陸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