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6/1215/c14820-28950467.html"
米世云的自行車嘎的一聲停在記者面前,全套騎行裝備,小麥色的面龐,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牙。米世云是天津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大二學生,他在過去的一年里騎行了1萬公里。騎行改變了他,把他從封閉的生活中解放出來。 偶然機會愛上騎行 刷一下米世云的“朋友圈”,都是各種騎行照片和組織騎行的帖子,因為豐富的微信表情,他還得到“表情包”的稱號。然而2015年以前,他的朋友圈一年也不會更新一次。初入大學校園,他還是個內向得近乎自閉的男孩。 一個偶然的機會,米世云路過學校社團招新的地方,飄忽不定的目光停留在了自行車協會的宣傳海報上。“可以騎車出去玩,又不用跟別人聊天”,米世云便加入了這個社團。 去年10月,米世云第一次參加了社團組織的騎行——從學校到海河上游的天津之眼,全程大約16公里。米世云借了自行車和頭盔,跟大家一起出發了。因為之前很少運動,米世云很快就體力不支,落在隊伍最后面。這時自行車協會會長孫博文發現了他。孫博文陪著他,邊騎邊聊,沒有催促他。最后米世云跟大部隊一起到達天津之眼。他記得那晚天津的夜色很美,深藍的天空上幾顆星星特別亮。也是在這一刻,米世云愛上了騎行。 為了跟上其他成員的速度,米世云開始鍛煉身體。他為自己制訂了健身計劃,每天跑步、爬樓梯、俯臥撐……周末就請自行車協會的學長帶著他練技術。米世云的身體素質提高很快,他也成了自行車協會的骨干。同學們發現米世云變得健談了,不光車騎得好了,連以前看都不看的籃球、羽毛球等,也都玩得有模有樣。 自行車協會每周末都會組織中短途騎行拉練,每次米世云都會參加。他們4次從天津騎車到北京,還騎行過河北的白洋淀、壩上草原等。 發現騎行的意義 一個學期很快過去,2015年的寒假到了,自行車協會組織騎行海南,米世云報了名。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去這么遠的地方,還是一次不知道要發生什麼的長途騎行。 經過初選,17名同學一起乘火車到達海口,開始環島騎行。騎行隊伍里,都有一名“領隊”和一名“壓隊”。領隊要負責線路、控制速度,受風的阻力也大;壓隊則要觀察每個隊員的狀態、隨時清點人數和幫助落下的人。這次騎行里米世云擔任了壓隊,主要負責處理騎行時發生的緊急情況。 騎行經驗并不豐富的米世云做足了功課:騎行中安全第一;綠燈還剩10秒以上通過,不到10秒則需要集體等候;騎行隊伍雙列而行,他不忘提醒技術熟練的隊員騎在外側,保護技術生疏的隊友;有汽車并行,立刻成為單列,或下路基等候汽車通過;遇見禮讓的汽車,米世云還不忘打手勢致謝。 盡管種種小心,還是有一名女生摔車了。整個車隊立刻停下來。雖然這個女生只是擦破皮,但大伙都上來幫忙,有的察看傷情,有的幫著拿行李,直到大家攔車把受傷的女生送到醫院。 這一次海南之行總共騎行10天,米世云明白了騎行不是競速,感受途中美景和集體溫暖,才是騎行的意義。 用騎行傳遞正能量 從海南回來后,米世云當選新一屆自行車協會會長。每一次活動,從研究路線、給大家買保險、借裝備、安排分工到預訂飯店等一系列大事小情都由米世云負責。 2016年7月,自行車協會的14名同學從天津出發一路騎行到上海,米世云和3名同伴再乘火車去格爾木,又從格爾木騎行青藏線進入拉薩。 白云藍天,長長的青藏公路一直延伸到天邊。路上,他們偶遇了來自陜西師范大學的車隊。大家臨時起興,米世云一行人與其組隊,每5個人一組比賽,輸的隊伍要表演小節目,最后騎行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 在遠離喧囂的藏地高原,張開雙臂就能擁抱群山,即使身體再累,心里卻十分豁達舒服。從拉薩回來,米世云像接受了人生的洗禮,心里有了方向。“世界那么大,生命如此寶貴,只要堅持下去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米世云說。 大二繁重的學業加上組織騎行,米世云學會了科學安排時間。現在他每天晚上在學校騎行半小時。和他一起練習的20多人,大家邊騎邊聊。今年,米世云帶領自行車協會獲得第四屆天津大學生自行車交流賽冠軍,他還打算在大三之前帶著隊友們“騎游中國”,將公益、創業與騎行相結合,用騎行傳遞正能量。 米世云說:我會騎行一輩子。 《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5日23版)
關鍵字標籤:兩件式雨衣推薦:天龍牌
|